网站首页 | 沧桑乌蒙 | 盛馔威宁 | 高原律动 | 寻龙乌撒 | 山水人文

凤山寺异名谈

作者:罗宣信


        坐落于威宁县城东北凤山山腰的凤山寺,属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以山、地名命名寺观名称的现象,在佛、道教的寺院、道观庙宇中比比皆是。如本县的西门观音寺、北屯土地庙等。

        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名真武观的凤山寺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祖师,道教尊为万法神师的真武神。在大殿后第二进院中正殿,又供奉着佛家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等佛像。在佛、道寺院、庙宇中佛中有道,道中有佛的例子,县内外、省内外也很多。如道教仙山湖北武当山,在唐朝代宗时,皇帝支持佛教,使其在武当山有较大发展。佛教在武当山建有规模宏大的“梵宫”,且在狮子峰开凿了不少石窟佛像。此时道教却屋倒人散,大有被佛教挤出的势头;而在道教兴盛时,建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的道教金殿,还悬挂着“南无无量寿佛”铜匾;在云南昆明鸣凤山,吴三桂重铸的供奉北极真武神的道教建筑中,紫金城金殿,也悬挂着“南无无量寿佛”铜匾,道士仍奉真武神为主尊,在朝拜真武神的同时,也颂扬了“南无无量寿佛”。可见皆属佛道共山,佛道同奉,佛道互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士住在寺院,僧人住在庙观中,早已不是稀奇事。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本来是错的,因为和尚本来不住在庙里。但从道中有佛这点讲,这句话又没有错。再如原威宁县城外,坐落于今良种场、县医院附近的三官庙,六洞桥头的川祖庙,龙王庙等,笔者见过庙里住的都是女和尚。威宁临近解放及解放初期,凤山寺(或上帝庙)中住持是僧人朱和尚。改革开放后,凤山寺初步修复后起,寺中常住管理人员都是僧人或佛教居士。


图:凤山寺与大槐树

        说到这里,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已不足为怪了。在昆明西山筇竹寺,在佛经中显得虚无缥缈,难寻实据,一直众说纷纭的浩大泥塑工程500罗汉中,第100号“罗汉”还竟然是中国人想象中的坐在马鹿之上、手持鲜花的“耶稣”,基督教的上帝也供奉在寺院。据史料,最早在元代,就有西方传教士进入云南,传播基督教了。因而出现了佛教罗汉群像中也有了基督教的救世主这一奇特现象。

        凤山寺除道教活动外,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三个“十九”观音会,佛教活动兴盛。从这个角度讲,把原来的真武观或上帝庙申报并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也是有道理的。

        凤山寺被用作牛圈的时间,其实远早于文革期间。1958年夏,一个星期天早上,笔者与几个同学在早已荒废了的上帝庙大殿,候着带队的“牛头”,他在三个石头支成的锅庄上热饭吃后,带着我们几个小工组成一组,向管牛的数点了近百头牛,往公鸡山方向放牧了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因是临时相约,硬撑了一天。傍晚赶牛回庙,点数交清后,每个小工领到5角钱。天黑后疲惫的回家,记忆深刻。当然,那时这种挣钱的机会不是每天或每个人都能碰上的,现在回想起来,五味杂陈,因为我们当时都还是小学生。

        小时候,到“恰同学少年”,不知多少次到过凤山、上帝庙。那时不知“凤山”,只知上帝庙。读初中时,始知威宁八景中的首句“凤饮龙泉第一山”的山即凤山,又知道有个同学的哥哥,大学中文系学生,以凤山为笔名在报刊发表文章,足见对凤山、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也是那个年代,才懵懂知道基督教和耶稣“上帝”。也曾联想到上帝庙中的“上帝”,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个“上帝”?年长,方知此“上帝”非彼“上帝”矣。然而,对凤山、凤山寺,至今很多时候,仍像大家一样习惯称上帝庙,既指山亦指庙。从儿时起就听说,自己也说“爬上帝庙”,“玩上帝庙”。“上帝庙”不单指庙本身,也成了凤山的代称了。现在,不单在口语,在书面语言中,称凤山寺、上帝庙的都有。或凤山寺、上帝庙混用的也有。如2010年2月21日《毕节日报》中,王德聪文“威宁:热热闹闹过大年”中,“在通往上帝庙、九台寺的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凤山寺小广场日日爆满……”自从称凤山、凤山寺,特别是后者就不少了。尤以年青人居多。

        凤山寺本名真武观,后来又为什么称上帝庙,使上帝庙成了对凤山、凤山寺最大众化的习惯称谓呢?几年前,读到有关史料方知。

        道教真武观供奉的神即真武神,在道教传说中,真武即玄武,玄武生于黄帝时,为净乐国太子,入太和山(武当山原名)修炼,久而得道,被玉帝册封为玄武真君,成为道教信奉的神祇。

        至唐朝,唐太宗利用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推崇道教,使道教成为国教,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附带说一句,此时佛教中对观世音菩萨的称谓,由于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就改称观音菩萨了)。唐高宗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则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玄朗之讳,玄武改为真武。宋真宗推崇真武神,把它作为宋朝的保护神,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玄武神被皇帝加封“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元朝皇帝终于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的保护神。

        至明朝,明成祖、燕王朱棣谎称自己是玄武神的化身,为举兵造反夺取侄儿的皇位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嘉靖皇帝也是一个忠实的道教信徒,成为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

        由上所述可知,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起,真武大帝就成了“上帝”。在威宁,仅管名称变来变去,它仍是真武观或上帝庙里的真武神。

        真武观的称谓变成了上帝庙,是否由于战争,如农民起义,或天灾、人为烧毁,重建和修复后更名;或住持真武观的道教派别变更,称“上帝庙”较之“真武观”更响亮、大气,新颖、新潮?建于明朝(1368-1644)洪武年间的真武观,供奉的真武神,当时对其用的是何封号,不得而知。而元朝皇帝加封的“玄天元圣任威上帝”,是离真武观建观后最近、最新、也是最高的封号。用此最新封号称呼真武神,那么“玄天元圣任威上帝”住的庙宇,自然就该改称“上帝庙”了。当然,这也仅是一种推测。“上帝庙”的来历,与元朝皇帝对真武神的封号“玄天元圣任威上帝”直接相关,似乎应是不争的事实。元朝成宗皇帝加封此称号是在大德七年,即1303年,距此仅过65年,也就是1368年元朝灭亡,就进入明朝了。或许,道教在“观”“庙”名称的使用上还有什么讲究,就不得而知了。

        再者,从凤山脚至凤山寺大约是中部,路左边,在原址或附近重建的灵官庙(原建筑已毁,原称灵官殿)。是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神象庙宇。按常理是先有真武观再有灵官殿,也就是灵官殿的建造应是在真武观之后。从规模上讲,灵官殿比真武观小,应属真武观建筑群的一部分。而住灵官殿的王灵官,只是一个“专业”的护法神,不能与真武祖师平起平坐,灵官殿建成后,在称谓上,将真武观更名为上帝庙,也未可知。

        真武观名被上帝庙代之,继而又有了《威宁县志》所载“凤山寺”名称。“凤山寺”名的出现至少应在《威宁县志》写成之前。凤山寺有了一寺三名,且是二道一佛。这种变化是否与佛、道兴衰交替有关。

        据贵州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有关文章所述:“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鼎盛于明季(末),衰落于晚清,复兴于民国……”。

        明王朝统一贵州后,贵州始成一省,贵州佛教开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陕西、江西、四川等省的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军屯、民屯、商屯,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汉地的佛教。同时,也有一些僧人入境,贵州佛教颇有一时兴盛的景象。这一时期贵州佛教的特点如下:其一,土司流官崇兴佛寺。西南边区,屡有叛乱,借佛教行化安民是中央的政治考虑之一。同时贵州地方土司流官也大兴佛寺,崇奉佛教。其二,配合朝廷的宗教政策,引入僧官制度,大量度化僧人。僧官制度与官学、道官制度相辅而行。明代贵州设置的僧纲司官员,与士大夫一样享有官僚的品位,对佛教僧团发展是一种刺激。其三,密教僧人也流入境内。……

        明末天下扰乱而贵州粗安,南明永历帝驻跸贵州,贵州遂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特别是临济禅宗天童圆悟一系的子孙更是人多势众,人才济济。他们在黔中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贵州禅宗佛教盛极一时,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县直至穷乡僻壤,佛教典籍文化灿烂辉煌,明季贵州佛教之鼎盛,在贵州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另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从中原及各地迁入贵州的明朝遗民,因不满满清异族统治,如须削发留辨等,迁入各地及偏远山区隐居。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大力兴建寺院、庙观,以为精神寄托之所在,一些人也出家而进入庙观、寺院。由此也可说明,为什么在当时边远的威宁县城及城郊,竞有那么多的寺庙、道观。解放前,每到佛、道盛会,本县城乡民众,周边邻县信众香客也纷纷赶来参加,崇道拜佛。

        是否由于上述佛教兴盛时期,佛教僧团经过协商在真武观或上帝庙内又塑了佛教的观音菩萨等佛像,在称谓上既称上帝庙又叫凤山寺,或是佛、道以已方供奉的主尊而各持所称。或明朝威宁僧官更名,亦或是威宁州府行政长官等崇信或偏爱佛教而排斥道教,致之更名,也未可知。也许,是否因上帝庙称谓流传时间太长,而凤山寺名称又多局限于佛教界人士、信众和文人雅士等阶层。加之普通信众,不管佛道,是菩萨便磕头,见神就拜,进了寺庙,无论佛道,而凤山寺名称终不敌长时间广泛称呼的上帝庙,故上帝庙称谓便一直流传下来,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断传播,而形成只知上帝庙而不知凤山寺的状况。无处可查,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只能如此猜测。凤山寺一寺三称出现的顺序,是真武观—上帝庙—凤山寺,还是真武观—凤山寺—上帝庙,也无法说清。

        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一代代人的故去,加之“龙凤山森林公园”等名称的出现,“上帝庙”的称谓会逐渐减少和淡化,而最终被凤山、凤山寺所替代,使“上帝庙”称谓如同真武观一样,成为历史,也是可能的。




参 考 文 献

  • 《文史参考》佳音文“武当:道教仙山的千年史”
  • 《贵州都市报》2011年4月9日C2版,“达摩铜像·贵州佛教的‘见证者’”

    原作日期:2013年6月,本站首发:2025年3月17日。

    推荐阅读:乌撒/威宁佛教简史

  • .....回页首.....
     Copyright © 1999 - 2024 Caohai Omnifarious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草海多维世界  http://www.caohai.com
     网站首页 | 沧桑乌蒙 | 盛馔威宁 | 高原律动 | 寻龙乌撒 | 山水人文